在近两年的进博会上,众多前沿的医疗设备纷纷亮相,在可以辅助外科医生完成更为精准手术的手术机器人中,有一款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癫痫和肌张力障碍的创新医疗产品备受瞩目,它就是全球首个智能可感知脑起搏器Percept™ PC。
2024年1月12日,我院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赵海康教授带领团队成功为一名饱受帕金森病折磨8年的58岁患者在国产手术机器人辅助下成功植入全球首个智能可感知脑起搏器Percept™ PC。
据公开文献检索,这是西北五省首例智能可感知脑起搏器的临床应用,同时患者可在术后安全的接受3.0T和1.5T全身磁共振检查,这标志着我院帕金森病外科治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正式开启帕金森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新时代,将为患者带来更先进、优质的治疗选择和希望,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赵海康教授介绍,尽管帕金森病不会直接影响患者寿命,但患者若没能得到及时和合理的治疗,很容易导致身体机能下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可能会威胁到生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非常重要,帕金森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是药物、手术和康复治疗,其中脑起搏器手术已成为帕金森病的首选外科治疗方法。
脑起搏器,专业术语为“脑深部电刺激”,是一种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癫痫、肌张力障碍和特发性震颤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疗法技术,同时在顽固性强迫症、难治性抑郁、成瘾和厌食症等精神类疾病的治疗探索上前景广阔。
“医生会向患者的脑部植入细微电极,饼干大小的神经刺激器会放置在患者胸部皮下,发射电脉冲刺激大脑内的特定核团,进而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赵海康教授介绍道,“脑起搏器手术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帕金森病首选外科疗法,具有微创、可逆、可调节等特点。”
传统Leksell定向头架脑起搏器植入VS机器人辅助脑起搏器植入
如何精准地将电极植入准确位置,不得不提到了机器人的辅助植入完成手术,机器人引导下的DBS手术相对于传统Leksell定向头架的优势主要有以下五点:首先,头架仅起到简单固定作用,降低了对医生安装头架的技术要求,减少固定安装头架导致的误差。第二,自动定位,减少人为和机械锁定的误差,无需反复调整框架坐标,操作更简单,相对更精准。第三,可以实现小于1mm的微调,快速修改靶点和路径,减少人为操作误差。第四,有强大的软件支持,可以融合CTA、CTV、DSA等图像,实现三维重建,通过精确融合术前影像,进行手术路径个性化设置,不再局限于传统入路,有助于避开重要的动脉静脉血管和重要的神经核团。第五,术后CT、MRI融合,可精准确认电极所在的位置,并且能重建电极与核团的立体关系。
总的来说,与传统脑起搏器疗法相比,智能可感知脑起搏器可以更准确地感知和读取患者脑内特定的脑电信号,术后程控治疗更为精准,为接受脑深部电刺激疗法的患者带来更多选择。
传统脑起搏器:术后程控时,医生需要测试不同的靶点和尝试不同的刺激参数,根据患者的刺激反应,来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往往耗时过长,且对脑内的情况是未知的,是单向刺激治疗的过程。
智能可感知脑起搏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治疗的同时,可以精准感知和读取患者脑内特定的脑电信号,这些脑电信号与患者的疾病症状密切相关,程控医生通过对感知到的脑电信号进行分析和解读,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精准地进行术后程控治疗。
与传统的脑起搏器相比,智能可感知脑起搏器的“智能感知”技术就像给医生戴上了一副可以读取患者脑电信号的“智能眼镜”,让医生对患者的大脑有了更加客观的了解,以此进行精准的治疗。
“研究显示,在接受了脑起搏器治疗的患者中,每10人中就有7人将在未来10年进行磁共振检查,”赵海康教授表示,“我们目前应用的这款脑起搏器通过中国药监局、FDA和欧洲CE的三重认证,同时兼容3.0T和1.5T全身核磁安全扫描,保证了患者在未来可能接受核磁检查的权利,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智能可感知脑起搏器的成功临床应用为我院帕金森病治疗“再添利器”,我院神经外科团队将精益求精,利用传统与新技术相结合,持续努力,为广大患者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神经外科简介
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业务开展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上世纪80年代初初具规模,近年来在学科带头人赵海康教授带领下日益成长,不断发展进步,成绩斐然。在医、教、研等许多方面都已达到区域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趋于行业先进水平。科室目前为全国及陕西省多个学会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委员及理事单位。与国内多家享有盛誉的大型三甲医院进行密切的技术合作及学术交流。2012年成为西安医学院重点学科,承担西安医学院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工作,2018年成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系统疾病专科联盟单位,2021年成为陕西省“青年文明号”、陕西省教科文卫体工会“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2022年成为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神经外科建设中心”,2023年成为陕西省“省级临床重点建设学科”。
人才队伍建设:
科室技术力量雄厚,人才梯队架构合理。团队现有医护人员41人,其中医生团队14人,医学博士4人,博士后经历2人(在站博士后1人),硕士7人,学士3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2人;专职科研人员2人;护理团队27人,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6人,护理师18人,护士2人,硕士1人,学士24人。
病区床位60张,配备齐全的神经外科监护设备,进口高档手术显微镜、立体定向手术系统、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系统、开颅手术动力系统、Doro手术头架、无创颅内压监护装置、脑水肿监护仪、亚低温治疗设备、数字化血管造影机、Drager呼吸机、脑功能治疗仪等各种先进设备和仪器。
学科特色:
学科下设四个亚专业组,其中功能神经外科组组长为王凤鹿主任医师,小组成员为魏尧、刘博川、蒋小兵;颅脑肿瘤组组长为张亮副主任医师,小组成员为荣波、高文文;脑血管疾病组组长为杨磊副主任医师,小组成员董西朝、陈鹏;脊柱脊髓疾病组组长为袁致海副主任医师,小组成员吴浩博士、贾利朋;目前可以开展各类幕上、幕下、椎管内以及部分功能性神经外科手术。
对各型颅脑损伤、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与康复、脑血管病的诊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各类型颅内肿瘤和脊髓肿瘤诊断、微创手术治疗经验丰富,技术具有区域内先进水平。
对颅脑损伤的救治,特别是对重型颅脑损伤建立了一整套规范的急救体系,及时准确的急诊处置,标准大骨瓣开颅、亚低温治疗技术、颅内压监测技术的常规使用,中心静脉压、有创动脉压及多参数脑电、心电、血氧监测、早期气管切开及外伤后微循环障碍的纠正、阶梯式降颅压的应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对于脑血管疾病,开展了动脉瘤开颅夹闭术、血管内介入弹簧圈栓塞术,动静脉畸形切除术,烟雾病肌血管连通术以及支架植入术治疗血管狭窄等。尤其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方法全、治疗方案多,微创手术为最大的特色,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清除血肿、经外侧裂、颞上沟脑内血肿清除术、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创伤小,最大限度的保存了神经功能,术后恢复快,效果好。
近年来我科在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方面,开展了选择性脊髓神经后根切断术(SPR)、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术(SPN)、肌力、肌张力调节术、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等治疗小儿脑瘫,在此领域,我们理念先进,技术精湛,设备精良,体系完善,收效良好。同时,开展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痉挛性斜颈、舌咽神经痛等,效果可靠。开展癫痫无创监测定位,为手术治疗癫痫提供可靠依据。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治疗方面,成功开展巨大窦旁脑膜瘤切除术、蝶骨嵴脑膜瘤切除术、鞍结节脑膜瘤切除术、岩斜区脑膜瘤切除术、巨大颞叶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深部脑肿瘤切除术、听神经鞘瘤切除术、神经内镜下经鼻蝶鞍区占位病变切除术、恶性胶质瘤切除术、颅内转移瘤的介入化疗等。
脊柱脊髓疾病治疗方面,成功开展颈椎退变性疾病显微微创治疗、颅脊交界区畸形矫正手术、椎管内外沟通脊膜瘤和神经鞘瘤手术切除、髓内肿瘤与血管畸形的显微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微创治疗、骶尾部畸形及脊髓栓系的手术治疗、脊柱创伤及脊髓损伤的椎管减压术及复位内固定、先天性及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手术矫正等。
科研成果:
神经外科主持承担省部级及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基金21项,其中陕西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6项,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18篇,其中被SCI收录51篇,累计影响因子达144.892分;参编出版医学专著15部,获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