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版 员工版 0A系统

我院消化内科成功开展胃间质瘤内镜下全层切除术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4-02
浏览:

近期,我院消化内科采用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成功切除多例腔外型胃体间质瘤,这标志着我院消化内镜微创治疗技术再上新台阶。

71岁的患者张某在我院行胃镜检查时发现胃体上部小弯侧有一处大小约为2cm黏膜下肿瘤。经完善超声内镜检查显示,病灶起源于固有肌层,向腔外生长为主,考虑间质瘤可能性大,腹部增强CT检查也进一步证实病灶瘤体向腔外生长。

这种腔外生长型肿瘤往往需要外科手术,随着我院消化内镜微创治疗技术尤其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黏膜下挖除术(ESE)逐渐成熟,消化内科主任陈建婷详细评估病情后,决定在内镜下为患者实施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

在手麻科与普外科的密切配合下,消化内科副主任王军艳在消化内镜中心为患者实施手术。术中王军艳精准出“镜”,沿病灶外缘环周切开黏膜,彻底分离瘤体,主动全层切开胃壁,完整切除瘤体,荷包缝合创面。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两天后可以进流食,第六天顺利出院。

陈建婷介绍,为了完整切除消化道管壁来源的特别是固有肌层深层的病变,须将肿瘤连同消化道管壁全层一并切除,此种内镜切除的方法即为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TR)。EFTR于2008年由国外学者首先提出,该技术是在ESD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主要针对黏膜下或向消化道腔外生长的病变,切除的同时伴有主动性穿孔和管壁的缺损。该项技术通过“主动”穿孔切除肿瘤,突破了肿瘤深度对内镜手术的限制,扩大了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切除适应征。

随着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内镜治疗的范围在不断拓宽,治疗效果也在不断提高。内镜治疗疾病谱已经“由内而外”地经历了粘膜层病变、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外病变的跨越,相应的治疗技术从ESD、STER到EFTR,标志着内镜切除技术由“黏膜外科”过渡到了“浆膜外科”,是内镜微创治疗技术的一大飞跃。

EFTR该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不用进行消化道的切除与重建,没有改变消化道的结构,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消化道的正常生理结构和功能。这种内镜下切除较传统外科手术切除相比,体表完全无伤口,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并发症少、费用低。

EFTR的临床应用指征:

1.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最主要),起源于固有肌层深层、部分腔外生长、与浆膜层密不可分;

2.少部分抬举征阴性消化道癌前病变和早期癌;

3.少部分困难解剖部位结肠病变(如结肠憩室内腺瘤)。

从开放性外科手术到胸腹腔镜外科微创手术,再到消化内镜无疤痕超级微创手术,我院消化内科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不断实现内镜技术突破,目前已成熟开展EMR、ESD、ESE、EFTR等内镜切除技术,为消化道早期肿瘤、黏膜下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科室简介

我院消化内科以“消化内镜诊疗”为特色,现已形成“胃肠疾病治疗、肝胆胰疾病治疗、消化内镜治疗”等多个优势方向。常年收治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及急危重症,擅长诊治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病、缺血性肠病、食管癌、胃癌、结肠癌、消化道出血、急慢性胆囊炎、急慢性胰腺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肝硬化、肝癌、肝性脑病等疾病。

特色技术

1、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及综合治疗

2、早期胃癌血清学检测

3、无痛胃肠镜检查、胶囊内镜;十二指肠镜、超声内镜检查及治疗

4、各类治疗性消化内镜技术:内镜下止血术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内镜治疗包括套扎术(EVL)、硬化EIS、组织胶注射术(EVHT)、胃肠息肉/腺瘤内镜切除术

5、消化道肿瘤和癌前病变的内镜精查与治疗: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黏膜下剥离术(ESD)及黏膜下肿瘤内镜挖除术(ESE)与全层切除术(EFTR)、粘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

6、消化道良恶性狭窄内镜下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

7、内镜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术

8、消化道异物取出术

9、内痔的内镜下硬化及套扎治疗

10、胆胰疾病的ERCP治疗:取石术、支架置入内引流术等

11、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的ERAT治疗

咨询电话:029 - 83550817 (班内 8:00-12:00 14:00-18:00)15399079450(班后及节假日)

体检预约:83553610

地址:西安市东郊纺织城纺东街167号

微信订阅号
服务号
抖音账号

CopyRight © 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0033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