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生命的拉锯战
2025年7月31日,胎龄仅28周的小马(化名)因“早发性败血症、颅内出血、化脓性脑膜炎、超低出生体重、极早产”被判定救治希望渺茫。在父母含泪签署放弃治疗同意书后,这个体重仅830克的婴儿,在滴水未进的两天里,依然持续着心跳——像一道倔强的光,刺穿了“不可能”的预言。经我院临床药学科王荧医生介绍,家长怀揣最后一线希望,将孩子转入新生儿科,只为生命不留遗憾。
二、寂静中的奇迹
转入病房的那一刻,襁褓中传来微弱的哭声——这个孩子,正用尚未发育完全的肺,完成了一场生命的自我救赎。皮肤下若隐若现的血管、比成人手指更纤细的四肢,每一个细节,都在诠释着“顽强”的真正含义。
生命的倔强,大手拉小手,一起走
三、医护的坚守与誓言
“我们从未放弃,是生命自己选择了坚持。”新生儿科主任孟远翠眼含热泪,顶着巨大压力启动治疗方案,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保卫战”就此展开。二线医生何薇、主管医生党晓平每日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带领团队突破五大救治难关:
· 呼吸关:患儿肺部发育极不成熟;
· 感染关:精准使用靶向抗生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 营养关:微量喂养结合静脉营养,逐步建立肠内营养,每日记录生长曲线;
· 循环关:严格控制液体负荷,维持循环稳定;
· 心理关:每日向家属发送“病程可视化报告”,同步开展心理疏导,重燃希望。
同时,联合神经外科、眼科等多学科团队开展协同救治。
孟远翠主任为患儿进行神经系统发育评估
新生儿科护士长赵晓红迅速组建“守护小组”,24小时不间断记录小马的每一次心跳与呼吸。尽管住院时间漫长,团队最终实现了“零感染”的护理目标。她动情地说道:“每一个早产儿都是生命的勇士,而我们,愿做那艘托举希望的方舟。”

护理的精心、爱心与耐心
四、从微光到曙光
从放弃到重生,从830克到2670克,身长46厘米,头围33厘米;从脑室出血到基本吸收,从败血症、脑膜炎到彻底治愈——小马的故事,不仅改写了早产儿救治的“灰色边界”,更点亮了无数家庭心中的微光。
孟远翠主任表示:“这样的案例不断挑战着传统医学的边界,也提醒我们——对生命的敬畏,永远需要多一份坚持。”赵晓红护士长补充道:“这次救治不仅展现了团队应对危重早产儿的综合实力,更体现了医护对生命最深的敬畏与最坚定的守护。”

全家福